桂枝麻黄各半汤
方剂内容
出处:汉.伤寒论
[原文节选]
- 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续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不能得小汗出,其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(《伤寒论》)
[方剂组成]
- 桂枝一两十六铢,去皮;芍药;生姜切;甘草炙;麻黄各一两,去节;大枣四枚,擘;杏仁二十四枚,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;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温服六合。本云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,将息如上法。(伤寒杂病论)
[用法]
- 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温服六合。本云: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顿服。将息如上法。(现代用法: 九碗水煮成三碗,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,饭后各温服一碗。)
[功用]
[适用症状]
- 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、三度发,以其不能得少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。
[方解]
- 《内台方议》:桂枝汤治表虚,麻黄汤治表实,二者均曰解表,天壤之异也。今此2方合而用之者,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。桂枝汤中加麻黄、杏仁,以取小汗也。
- 《伤寒贯珠集》:既不得汗出,则非桂枝所能解,而邪气又微,亦非麻黄所可发,故合2方为1方,变大制为小制。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,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,且不使药过病,以伤其正也。
- 《伤寒论类方》:此方分两甚轻,计共约6两,合今之秤仅1两3-4钱,分3次服,只服4钱零,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,犹勿药也。
- 《古方选注》:其法先煎麻黄,后纳诸药,显然麻黄为主,而以桂枝、白芍为监制也。盖太阳邪未解,又因阴阳俱虚,汗吐下皆禁,不能胜麻黄之说,故监以桂枝、约以白芍,而又铢两各减其半,以为小制,服后得小汗即已,庶无大汗亡阳之过尔。
[药解]
-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,通阳化气;
- 芍药用来养血调经,平肝止痛,敛阴止汗;
- 生姜的作用是发汗解表、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;
- 炙甘草可补脾和胃,益气复脉;
- 麻黄是用来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;
- 大枣在本方中是用来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,缓和药性;
- 杏仁可以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。
[注意事项]
- 若麻黄用到15g以上时,需要久煮至少两小时。
- 有麻黄的处方不可超过晚上八点服药,否则容易造成失眠的情况。如果这样做还是有失眠的情况,请改成早午饭后服用即可。
- 体型瘦弱者,体弱多病者,瘦弱面白多汗者,均应慎用。
[综合分析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