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青龙汤
方剂内容
出处:汉.伤寒论
[原文节选]
- 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。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(《伤寒论》)
- 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(《伤寒论》)
- 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)
[方剂组成]
- 麻黄六两,桂枝二两,炙甘草二两,杏仁四十枚,生姜三两,大枣十枚,生石膏如鸡子大。上七味,以水九升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(伤寒杂病论)
[用法]
- 九碗水煮成三碗,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,约煮一个半小时以上。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。
[功用]
[适用症状]
- 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。症见发热恶寒,寒热俱甚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,口渴,舌红苔薄白,脉浮紧数。
[方解]
-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增加麻黄和杏仁的份量,而加石膏、生姜、大枣所构成的。
- 方中的麻黄因为其份量比麻黄汤为多,所以对于表的紧张和过多的里水,具有强大的发散能力。复与石膏配合消解里水与外热,兼且镇静烦躁。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,并祛除里水。甘草、大枣、生姜为辅佐药,用于协助主药的作用。
- 此为风寒交感,荣卫俱实,不出汗而烦躁者之特效方。本方类似麻黄汤证,用于表实而里有热与水之证,即以表实、无汗、脉紧、及烦燥为四大目标。并能发越水气,对于出现浮肿与腹水的溢饮之证亦适宜。与麻黄汤比较,病势更具激烈,而至呈现烦躁之程度多用于流行性感冒、急性肺炎,及其他热性病;又对于眼科的急性炎症,而自觉症状特甚者,可用之顿挫其病势;若是用于杂病时虽无发热恶寒,亦可适用。
-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,将麻黄与甘草,增加其用量,并另添入石膏、生姜、大枣等等三味而组成。其证,本与麻黄汤,大致相同。惟因里有热而烦燥,故加石膏以清里热。又因石膏会影响麻黄的解表发散作用,牵制下行,不能专定于表,故须增加麻黄中的用量,以补足其应有药力,加强发汗解表入用;至于甘草的增量,以及生姜大枣的加入,则为和中气,调营卫而设,而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,并祛除里水。
[注意事项]
- 麻黄如果用超过15g以上必须煮至少两小时。此原方剂量麻黄是30g,请斟酌病情加减麻黄剂量。
- 对中虚证,及脉微弱自汗出者,及有汗而烦者,不可服之。
- 心脏有问题者禁用麻黄! 请改用荆芥10g、防风10g、葱白10g替代麻黄。
- 有麻黄的处方不可超过晚上八点服药,否则容易造成失眠的情况。如果这样做还是有失眠的情况,请改成早午饭后服用即可。
[药解]
- 麻黄可以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;
- 杏仁用来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;
- 桂枝的作用是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,通阳化气;
- 生姜可发汗解表、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;
- 大枣是用来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,缓和药性;
- 石膏在本方中是用来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收敛生肌;
- 炙甘草可以补脾和胃,益气复脉。
[综合分析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