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無爲 发表于 2025-1-18 14:28:34

第四章 任督二脉与十二经络 04手阳明大肠经

本帖最后由 大道無爲 于 2025-1-18 22:24 编辑

第四章 任督二脉与十二经络04手阳明大肠经


手阳明大肠经,遇到阳经的时候,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,变成金(井)水(荥)木(俞)火(经)土(合)。五腧穴的阴阳五行的性改变了,叫做金水木火土。大肠经,看《针灸大成》卷八第七页,《内经》曰“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,又云白肠”。现在我们慢慢进入生理学的重心。肺在上方,肺是三点到五点。大肠经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,在卯时的时候,气血流注到这边。平时练功夫、养生的时候,大肠是属于腑,是属于阳,所以在揉丹田的时候,是顺时钟的方向揉,顺着大肠的方向推,可帮助排便。因为肺有肋骨,所以按不到。但别忘掉了,肺主皮毛,所以手掌轻轻碰,气就开始动了。
1.商阳穴
大肠经第一个穴道是商阳。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。大肠经是金,跟那个井穴的属性相同,都是金。肺跟大肠是表里,一个是阴金,一个是阳金。肺脏是里,大肠是表,这两个互为表里。为什么会有互为表里的关系?人吸气的时候,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,吐气是肺脏在管。所以有病人气喘时,问病人是呼气困难还是吸气困难?如果是吐气困难,我们知道病在肺。如病人说是吸气困难,那我们知道肺没有问题,病在肾。找西医时,才不管是吸气吐气,全部用类固醇。为什么说吸是肾脏在管?因为肾脏好的时候,这是小肠的位置,吸气时横膈膜下降,气的力量透达到下面。所以正常人吸气的时候,横膈会下降,一下降,会挤压肝脏,这肝脏一压到,像大气压力,一压的时候,肝脏的血就出来。肝和大肠中间有个血管,肝脏的血从这进入大肠,大肠受到这个血会产生力量,所以会蠕动,把大便排出来,在 24 小时不断进行。所以呼吸不断的在压他的肝脏,两个金在克木。就像马路上的树要长的好,就要常常枝叶。所以木要长的好要看肺跟大肠的互动,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。第二个,大肠是白肠。小肠把食物吸收以后,食物跟水就进入大肠,因为小肠是火,会把大肠里面的水气化,像热气往上升,就形成天上的云。天上的彩云就是肺。所以肺脏的水是来自大肠。大肠来自地上很热,所以成为一个循环。西方医学知道大肠吸收水分,但不知道怎么吸收水分。大肠有那么聪明吗?会自动分开食物跟水分。当然没有那么聪明,这是因为小肠火在下面烧。而热气上升到肺,肺有水气形成津液就不会口渴。商阳也是井穴,少商跟商阳都是井穴。放血在少商和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上。这是左手食指,商阳是在这个地方,点刺放血。少商商阳放血,大椎也放血,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。扁桃腺也可以治,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。
2.二间穴
这一个穴道是大肠经的荥穴,叫二间。由于大肠经五行是属于金,荥穴是属水,因为大肠经是阳金。所以,二间变成是大肠经的子穴。大肠经的子穴,也就是说治大肠经实症。大肠有实症时,在这泻它。二间穴怎么找?指头弯起来,在这横纹头这里。你可以看到纹头在这边,在纹头上面一点点下针。记得我说的穴道一定在骨头边,如果直接下在纹头上,因为那里有痛神经,所以会很痛。在指头旁已经很痛了,不能又在痛神经上下针。二间穴怎么下,将病人手弯起来,不能直的下,要弯曲指头,然后一压,一压肉会比较多,比较不痛。这是下针的手法。所谓实症,大肠经的走向是由手走头。例如,我们抬手有三个动作,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,就是大肠经。手不能梳头了,是三焦经。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。手上面有三条阳经,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。西医说五十肩,就在大肠经、三焦经、小肠经上面治疗,而虚实要看病多久,在该经的子穴、母穴上下针即可。所以现在知道实症是痛,是拒按。
3.三间穴
从二间穴跳过来,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,这个缝就叫做三间。针下去的角度,平时我们这样下针。三间是俞穴,属木。很有名的三间透劳宫,手掌的中心是劳宫,讲到心经时会再介绍,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。当手不能握拳,针下去,二十分钟,起针,就可以握了,隔天会更好。三间也可以透到后面的穴道,也就是合谷穴。
4. 合谷穴
牙痛合谷,合谷穴怎么找?把病人手一握,虎口高起来的地方,最高点就是合谷。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。阳经有原穴。阴经没有原穴。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,原穴没有井荥俞经合属性。
前面我们有治疗法则就是原络治疗法。就是取它当病经的原穴。合谷穴就是大肠经的原穴,那所谓的原络治疗,这个“原”就是病经,“络”就是指表经或里经的络穴。

虚实症之诊治
举个例来说,大肠经的实症,有时刚好痛一个星期,到底是实症还是虚症?我把虚实在细分一下。实症,就是痛,差不多一周之内。超过一周以上,病人会实带虚,就是痛多酸少。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,酸多痛少。如果纯虚症,就不痛,只有酸。实症很简单,用子穴去泻它。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,因为痛比较多,后补,后面补它。虚中带实,先去补它,再去泻它。纯虚症,用补的手法。所以,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,有时用一个穴道就好。有酸有痛时,我到底要先下子穴还是母穴?痛比较多酸比较少时,先泻后补。
第二种扎原穴,扎病经。大肠经又痛又酸,就用原穴,对面的原穴下针,针原穴就像跟身体讲话,知道病在大肠上面,这时扎肺经的络穴,表经跟里经的络穴,肺经的络是列缺。今天下原穴,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,病就去掉。这样就是原络治疗了。阴经没有原穴,阳经才有。那大肠经的原穴,合谷。书上卷八第九页,“虚实皆拔之”。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。
合谷用法非常多。第一个如果灸合谷,没事用生姜灸,用在脸上青春痘很多,效果最好。灸了以后脸会很干,就不会再出油,用在油性皮肤上,气很旺,灸合谷。女人美白,灸合谷,皮肤会变很好。有一个奇穴。这合谷,这是大拇指的地方,看内侧的时候,这边有个骨头,那边有个骨头,这是合谷穴。在这两个骨头快到交叉点的这边还有个穴道,这个穴道特别有个名称,叫牙痛合谷。大肠的脉是走到上面的牙齿,所以上牙痛在大肠经治,我们下合谷穴。右边上牙痛,我们会扎左边,因为左病右治。左边牙齿痛,下右边。正好门牙痛,两边都下。牙龈肿胀很大,龈交放血,刺破放血出来,就好象根管治疗一样。下针也可以,用一般的针,针刺下去,血出来就好了。这是牙痛的止痛穴,这个地方有脉,要用指甲切一下。表面上可以看到青筋,不要扎到青筋,青筋就是静脉。把它移开一点,穴道很大。扎牙痛合谷,不要太靠近骨边,会伤到骨膜,顺着骨边下去很痛。合谷穴妇人怀孕时不可以下。你们就记得合谷穴,怀孕不可下针,可泻不可补。现在你知道补泻啦!大肠经是从四肢末梢往身上走,如果顺着气血下针,就是补。同样一个穴道,逆着下针就是泻。孕妇在合谷上可泻不可补(因补了会落胎)。如果是肩抬不起来,痛在这边,针扎到合谷穴引到气后,把它提起来,提到皮肤表层,再逆着大肠经下针,这是泻。如果痛没了,还有酸,就再提起来到皮肤表层,再顺着大肠经下针,酸就去掉了。虚实都可以治疗。这个穴道,我一直在讲,有个合谷脉动。中医在接生小孩的时候,摸产妇的脉,中医是看孕妇肚子在阵痛,如果合谷有脉在跳,一路跳到食指这边,表示要生了。如果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,就是假性的阵痛,马上可以知道。因为合谷是气脉之所在,直接通到子宫,马上可以诊断出来。这是大肠经走的地方,看食指,这是左食指,用在小儿科,叫风关、气关、命关。我们看小孩子的病的时候,把小孩子的手拿起来一看,这边有一个黑的青筋,风关这边。病在浅,在表,很好治。到了气关的时候,病就比较重。到了命关,小孩子就走人。这是医书这样讲,不能看到病人到了命关时,就放弃治疗,还是要看有什么补救的方法,不到最后关头,决不轻言放弃。这是看青筋,辨小儿科病症在这边。
5. 阳溪穴
再来是阳溪。阳溪穴很好找,手张开来,这边有一个凹洞,有两个筋的凹洞,这叫阳溪。阳溪是大肠经的经穴属火。卷八第九页书上里面的内症“目风赤烂,寒热疟疾,往来寒热”,可以参考看看。真正在治这些症的时候这些穴道很少用。这就是针灸不好学的原因,因为临近的穴道治症都很像,穴道全都可以使用,所以穴道很难取舍。在临床,阳溪很少用过,除非对方有对称的痛点,我才会用。以后我会讲到对称治疗。否则往来寒热怎么用阳溪?我们有更多好的穴道。四关穴
这要补充一点。我们身上有四个关很重要。有四个关,合谷是两个关。脚上还有两个穴道,就是太冲穴。太冲就是脚的合谷,在脚大指跟二指中间。开四关目的是什么?有病人来,问病人哪里痛?,病人回答到处都痛。我们有十二经络,病人不说那个经络痛,要怎么下针?这时,就下合谷、太冲,下四关。下完以后,病人就会说,现在我知道了,我的痛在什么地方。然后我们再看经络取穴道。这是我们的合谷还可以做诊断用,因合谷是气穴,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,气愈足。病人久病的时候,合谷肉都没了,凹进去了。中风的人一堆都是这样,肉都没了,所以合谷很重要,可以看到气的兴衰。
6.偏历穴
再来是偏历穴。偏历穴是手阳明的络穴,与肺经的络穴列缺是通的。这也是反关脉的地方,大肠经络穴。由于有络穴存在,所以阴阳是互相平衡的。这是正常人,如果是不正常的人,要想办法让他平衡。偏历穴治症很多,像肩痛,卷八第九页,看最后面。如果大肠经遇到实症的时候,可以用偏历穴,像牙齿痛、耳鸣。虚则齿寒,怕冰冷、怕风吹,我们补之。所以络穴和原穴可以做补泻,一个穴道就可以做补泻。
7. 温溜穴
再来就是所谓的温溜穴,温溜穴就是偏历上两寸。诸位看这手肘,肺经一定在骨头的阴侧,而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。从偏历穴上两寸就是温溜穴,扎这穴道要从这个角度下去,这里有个骨缝。温溜穴是大肠经的郄穴。因为大肠经的郄穴,所以大肠经的炎症,都可以用。
8.下廉
9.上廉
10.手三里
11.曲池
我们讲下廉、上廉、手三里、曲池,都从曲池往回头找。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。将手肘弯起来,曲池一定是拱手取,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,不能下太靠近手骨,要过来一点,不然会很痛。直针进去。曲池就是大肠经的合穴。而曲池的穴性,在大肠经的阴阳五行里属于金,那土生金,而合穴是土穴,变成曲池这个穴道是大肠经的母穴。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。什么是大肠经的虚症?肩膀痛,痛半年了、痛三四个月了,就是虚症。在对侧的曲池下针,本身就有补的效果。
捻转针手法
在这教捻转法。在这不好用迎随,所以可以做捻转。捻转不要记,用心想的。这气血是不是这样上来的,商阳、二间、三间、合谷、阳溪、偏历这样往上来的,我刚才念的穴道就是气血的流向。那针下去,感到酸就是气到了,气到了开始做补泻,可以用捻转法。方向是这样过去,很快的过去,很慢回来,很快的过去,很慢回来。不要一直过去,一直过去也不好,针会卡在那边。针卡住怎么办?上下一寸各下一针,这样就可以出来。如果硬扯肌肉都会一起缠出来。这是我们下针的手法,这是捻转法。既然要补,补是采阳数,泻是采阴数,所以我们常用补五下,泻六下。
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的地方。迎就是逆着它、迎就是气血这样来,逆着扎就是泻。随就是顺着它。(“泻者迎之,补者随之,知迎知随,气可令和。”由此可看出,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,针刺时可逆其经气以泻其邪,顺其经气以补其正,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。《针灸大成·三衢杨氏补泻》中说:“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,动而伸之,即是迎;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,推而内之,即是随。”这是以针刺得气后,针头逆经行提法称“迎”,针头顺经行按法称“随”,将针头的逆顺与提按相结合为“迎随”。)迎随法要用在可以迎随的地方,像二间迎随很痛,曲池穴迎随也很痛,就用插提法、捻转法。
曲池穴除了是大肠经的母穴以外,曲池也是上半身,肚脐以上的消炎穴。所以皮肤痒,因大肠与肺表里,可以下曲池,而合谷是气穴,所以上半身的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。因为曲池也有消炎的作用,皮肤痒时,针下去约二十分钟后,病就好了。下针的同时痒也就去掉了。止痒的效果非常快,上半身止痒以合谷和曲池最有名。
补充一点,有个歌诀叫“面口合谷收”。所谓面口合谷收的意思是,面部的病、口部的病,都可以在合谷下针。比如面部中风的时候,下合谷。常常下面针会先下合谷,因为有麻醉作用。有时在面部透针,因为会比较痛,所以先在对侧下合谷,这样可以少痛一些。先下合谷,下完合谷后再去透。要透这边的时候,记得下对侧,面部中风,下针健侧。曲池用的机会非常多,可治肩膀痛、皮肤痒等等。曲池穴往下两寸,叫三里。这个三里也叫手三里,另外一个名称叫扭伤穴。有人腰扭伤,扭伤穴针下去,左右捻捻,叫病人慢慢活动,扭伤就开了。比如,落枕或脖子突然不能动了,赶快针手三里。自己落枕时有一种方法。早上起床,发现歪头一边不能动,马上躺回床上去,枕头在这边,人是这样睡的。很多人落枕脖子弯一边,教个方法。躺过来(掉头睡),让头自然下垂(在床沿外),手自然下垂,躺平,三分钟、四分钟,慢慢呼吸,让身体慢慢扭回来,让头慢慢扭回来,当场就好。这个不要教人家,不然生意就跑了(一笑!)。所有受伤,撞车、打球受伤,高处跌下来等,真正受伤的是事后,不是事前,受伤是因起来太快而受伤。一旦受伤时,要保持那个姿势不要动,让身体去适应那个姿势,再慢慢站起来,就不会受伤。本来没有这 pose(姿势),也没有预备这 pose(姿势),所以会受伤。所以要保持不动,三分钟后慢慢起来,受伤就去掉了。受伤是因为气血还没有适应,所以说受伤是事后。曲池直下连至阳溪穴,往下两寸是手三里。手三里往下一寸上廉,再往下一寸,就是下廉。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、硬块,或手臂的问题、手臂的病。治症看书上就可以。
12.肘髎穴
再来进入肘髎。曲池穴在拱手的地方,往后有个大骨,过这个骨头就是肘髎。肘髎也可以下针,打网球受伤,就是这受伤,也可以放血,用火罐吸一点血。这是肘髎。
13.五里穴
再来是五里穴。肘髎穴往上三寸,就是五里穴。这个穴道禁针,因为有大动脉在,所以知道就好了,很少用。

14.臂臑穴
再来是臂臑,臂臑从手肘上七寸,也可从肩髃找,从肩髃最好找。我们上臂抬起来有个凹洞,那个凹洞就是肩髃穴。从肩髃穴下两寸,就是臂臑,在两个肌肉的中间。一开始开宗明义讲的,穴道会在肌肉之间,才不会碰到骨头。与臂臑是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,是几个经络会到的地方,主瘰疬、臂痛不得举等等。

15.肩髃
再来是肩髃,这是中风的大穴。
中风八大穴
中风有八大穴,百会、肩髃穴、曲池穴、这都是大穴。手整个弯起来,针下合谷,一路透到后溪,用三寸针,这针从这边透过去,合谷透后溪,不要透出来。病人已经很痛苦了,你还乱透。穿过去透到了后溪。中风筋挛起来的时候,搬它都很硬。针一下去,自然就张开来了,很听话。这是我们治疗中风。还有脑后方的风府穴,中风舌强不语,讲话讲不出来。一个人讲了一辈子话,结果有天突然不能讲话,很痛苦的。风府穴是中风的大穴。肩髃穴是手阳明、阳蹻脉之会。主中风,倒数第三段,风病、半身不遂,不能张弓射箭。中医是立症选穴。肩膀的问题,近取穴非常好。所谓近取跟远取,就是病在这边,就在这下针,这是肩髃;而远取,不在这下针。近取穴在天应的地方下,有时有必要在左边下针,配合右边下针,都可以。但是治症,是对侧取穴效果最好,近取穴要看什么病。所以,有时要近取,有时要远取,这要看病来决定。所以诸位就记得肩髃穴是中风的大穴,中风必须一定要下这个针。我们有一针很有名,叫肩髃透极泉。极泉就是手胳肢窝下方的这个地方。肩髃可以透到极泉这个地方,只有一个角度透过去,这是治疗狐臭的方法。那什么角度?手臂手放这边,病人手过来。病人的身体跟肩膀成九十度,手自然下垂,就这个角度,肩髃可以透到极泉,专治狐臭,没有补泻,左转右转。
16.巨骨穴
巨骨穴很好找,从肩髃上来,这两边骨头有个缝,这就是巨骨穴。可以看铜人,这两个骨缝中间,这压一下去,病人会很酸,这是巨骨。那是手阳明阳蹻之会,跟肩髃一样。一般禁针,因为下面就是肺,所以知道位置就好了,为什么要知道位置?因为帮助辨证,像知道是大肠经的问题,不是要去下针,而是知道痛在那个经络,其实用很少,但还是要知道。巨骨穴,第二行下方,胸中有瘀血,肩臂不得屈伸,我们有更好的穴道,比巨骨还好,将来会介绍到。
17.天鼎穴
再来天鼎、扶突,看铜人最清楚,铜人脖子上有一条大筋,有没有看到?大筋的外侧,就是大肠经,内侧是胃经,所以大肠经跟胃经隔着一条大筋。这边有一个动脉,天鼎就是在一个大筋跟肋骨交接的地方。

18.扶突穴
再来是扶突,扶突就是从廉泉一路下来到大筋的外侧,这个穴道很少下,但你要知道这个位置属大肠经。大筋的外侧是大肠经,内侧是胃经。有时肿瘤在这边,长在外侧就知道病在大肠经上面,在内侧就知道在胃经上面。所以要知道穴道的位置跟经络的走向,不见得一定要下针,但诊断用的到。像扶突穴正好在喉结这边,在脖子上下针时,用手指头先把筋捉住,然后顺指头推进去,有动脉在这边,要把脉移开,下五分,要下很浅。这穴道用的不多,除非是很严重的喉咙肿胀,没有声音的,讲话讲不出来。书上说“喉中如水鸡(青蛙)声,”听过水鸡叫没有?以前乡下听过,声音比较尖锐一点,表示讲话声音变调。

19.禾髎穴
20.迎香穴(内迎香与外迎香)
再来是禾髎和迎香。由鼻子下来到鼻头,这是兑端、这是嘴唇,那中间是水沟(人中)。鼻孔下方这边,这就叫禾髎穴。禾髎穴,左右各两个。左边这个是从右边过来的。再过来鼻旁开五分,这个穴道叫迎香穴。迎香穴是大肠经最后一个穴道。禾髎穴可治鼻子的问题,如鼻窦炎、鼻子不通。迎香,就是治鼻不闻香臭,就是迎着香!针下去,香味就闻得到。禾髎要下很浅,下约五分,迎香穴这样下去就一点效都没有。这不是老师傅的手法,老师傅的手是这样的,这是眼睛,这是迎香,针扎进去后,不要扎太深,透过皮层后然后倒下来,把肉拉起来,一路往这边透。将针倒下来刺,透到这个地方,旁边就差不多是山根。不要扎太深而扎到眼骨。这个穴位叫内迎香。下针进去后,针柄在这,透到内迎香。外迎香透内迎香就厉害了,两个鼻孔不通,两边都透,一下就通了,鼻窦炎时效果非常好。在透迎香时,对侧合谷先下一针。一个鼻孔不通,同侧透一边就好了,要先扎对侧的合谷穴。这个穴道是治鼻科的病,千万不要透出来,针下去是立竿见影,病人很严重的鼻塞,迎不了香,直接扎迎香穴还是不会好,要透过去到内迎香一下就好。脸上都是下针,不用灸,在这灸会晕倒。都是烟,不能呼吸。迎香走完以后,大肠经的经穴终了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第四章 任督二脉与十二经络 04手阳明大肠经